水垢的形成
發布時間:2015年05月11日 點擊數:
水垢的形成基本現象
固態物質從過飽和溶液中析出可由沉淀反應理論來解釋。根據該理論,在水中的溶解物質如硫酸鈣、硫酸鎂等,均是可溶性的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呈離子狀態。
每一種物質的正、負離子濃度的乘積稱為離子積,水溶液的離子積總是有一極限值,該極限值稱為濃度積L,也就是可溶電解質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成為飽和溶液時的離子積。當某一物質的水溶液離子積大于其濃度積時,該溶液呈過飽和狀態,該物質就會從水中析出而且形成沉淀物。
從該理論可以看出,我們可以根據水中所含溶解物的離子積和它的濃度積L來判斷有無沉淀析出。從爐水中析出沉淀物的量與爐水中鹽類的濃度積和離子積的值密切相關,濃度積越小而且離子積越大,則沉淀速度越高,沉淀物越多。反之,當離子積低于濃度積時,則無沉淀物析出。